“有刺客!保护陛下!”禁军统领大喊一声,带领禁军冲了上去。周磊也顾不上比赛,手持长枪,向刺客杀去。
林夏见状,左手将毛笔塞进怀中,右手握紧“墨影”剑,也冲了上去。刺客们的武艺高强,禁军一时竟难以抵挡。林夏想起逍遥子教他的“飞白剑式”,将书法中的“飞白”技巧融入剑招,剑招变得更加灵动,每一剑都能精准地刺中刺客的破绽。
忽然,一个刺客手持匕首,绕过禁军,向皇帝冲去。皇帝身边的侍卫来不及阻拦,眼看匕首就要刺中皇帝。林夏眼疾手快,右手挥剑,左手却同时从怀中取出毛笔,蘸了一点墨汁,向刺客的眼睛掷去。墨汁正好击中刺客的眼睛,刺客惨叫一声,匕首掉在地上。林夏趁机一剑刺中刺客的胸口,刺客倒地身亡。
皇帝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脸色苍白,见林夏救了自己,连忙道:“多谢苏小友相救!你想要什么赏赐,朕都可以满足你!”
林夏却摇了摇头,道:“陛下,臣不求赏赐,只求陛下能明白‘文武相济’的道理。文人能为治国出谋划策,武将能为护国立下战功,唯有文武同心,才能让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皇帝听了,深受触动,道:“苏小友所言极是!朕今日才算真正明白,什么是‘文武之道’。朕封你为‘文武双绝’,赐你黄金百两,锦缎千匹,同时任命你为翰林院编修兼禁军教头,既为朕出谋划策,又教禁军将士‘文武相济’之道!”
林夏连忙跪下谢恩:“臣遵旨!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!”
此时,周磊已经带领禁军将刺客全部消灭。他走到林夏面前,抱拳道:“苏小友,今日若不是你,陛下恐怕就有危险了。你的武艺和胆识,都比我强,这武士组的‘武绝’称号,理应归你。”
林夏笑了笑:“周统领客气了,若不是周统领带领禁军抵挡刺客,我也无法顺利救驾。这‘文武双绝’,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台下的刘官员和李大人见林夏立了大功,得到了皇帝的重用,都吓得脸色惨白。他们知道,自己之前暗算林夏、打压张文远的事,若被林夏揭发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可林夏却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,只是走到他们面前,道:“刘大人,李大人,今日之事,想必你们也看到了。文武之道,重在平衡,做人之道,重在宽容。过去的事,我可以不追究,但希望你们以后能以国家为重,以百姓为重,不要再做那些有损国家利益、欺压百姓的事。”
刘官员和李大人连忙点头,心中对林夏又敬又怕。
夕阳西下,皇宫外的广场上,皇帝亲自为林夏颁发“文武双绝”匾额。林夏左手捧着匾额,右手握住“墨影”剑,心中满是感慨。他想起在江南墨香斋的日子,想起凌啸风教他练剑,想起苏文清教他写字,想起逍遥子的指点,想起柳如烟的陪伴——正是这些人,让他从一个喜欢偷看武馆练剑的孩子,成长为如今的“文武双绝”。
他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,忽然觉得左手的毛笔与右手的剑,从未像此刻这般重要。因为他知道,从今以后,他要用左手的毛笔,书写天下的正义;用右手的剑,守护天下的安宁——这,就是“左手毛笔右手剑”的真正意义。
第八章墨刃传薪
成为翰林院编修兼禁军教头后,林夏的日子变得忙碌起来。每日清晨,他先去翰林院与其他官员一起讨论治国之策,为皇帝起草奏折;巳时过后,再去禁军营地,教将士们练剑,同时也教他们读书写字。
禁军将士们一开始对林夏并不服气——他们大多是出身行伍的武夫,觉得读书写字是文人的事,与他们无关。可林夏却不气馁,他对将士们说:“你们觉得读书没用,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读书能让你们明白为什么而战。你们为陛下而战,为国家而战,更为天下百姓而战。若你们连字都不认识,如何能看懂陛下的圣旨?如何能明白百姓的疾苦?”
说着,他左手握笔,在宣纸上写下“保家卫国”四个大字,字体苍劲有力,笔画间藏着剑势的凌厉。“你们看这‘保’字,左边是‘人’,右边是‘呆’,但‘呆’字下面是‘口’,意思是要保护每一个百姓的性命;‘家’字宝盖头,是要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安宁;‘卫’字像两个人手持武器,是要你们团结一心,共同保卫国家。”
将士们听了,都若有所思。一个年长的将士走上前,道:“苏教头,我们以前觉得读书没用,是我们见识短浅。你要是不嫌弃,就教我们读书写字吧,我们也想知道,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。”
林夏笑了笑,点了点头。从那以后,禁军营地不仅有剑影,还有墨香。将士们白天练剑,晚上读书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皇帝来视察时,看到将士们既能舞刀弄枪,又能读书写字,心中十分高兴,对林夏道:“苏爱卿,你真是朕的得力助手!有你在,朕再也不用担心禁军将士们只知蛮力,不知忠义了。”
林夏却道:“陛下,这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,是将士们自己愿意学习。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。”
除了教禁军将士,林夏还在京城开设了一所“文武学堂”,招收那些出身贫寒、既想学文又想学武的孩子。柳如烟也来学堂帮忙,教孩子们弹琴,张文远则教孩子们读书写字。
学堂开课那日,林夏站在学堂门口,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、拿着剑,蹦蹦跳跳地走进学堂,心中满是欣慰。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墨香斋的日子,想起苏文清对他的期望——如今,他终于实现了苏文清的愿望,不仅自己成了“文武双绝”,还能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“文武相济”的魅力。
逍遥子也来学堂看望林夏,他看着学堂里认真学习的孩子们,对林夏道:“你做得很好。‘文武相济’不是一个人的事,而是要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,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。”
林夏点头道:“前辈,我知道。我想把‘左手毛笔右手剑’的故事传下去,让更多的人知道,文和武不是对立的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”
逍遥子笑了笑,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书,递给林夏:“这是我年轻时游历江湖时写下的《文武论》,里面记载了我对‘文武相济’的理解,还有一些我自创的剑招和书法技巧。现在,我把它交给你,希望你能把它发扬光大。”
林夏接过《文武论》,双手颤抖——他知道,这本书凝聚了逍遥子一生的心血。“前辈,您放心,我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,“文武学堂”的名声越来越大,不仅京城的孩子来上学,连外地的孩子也慕名而来。林夏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家庭,他娶了柳如烟为妻,两人育有一儿一女。儿子苏墨继承了他的左手书法,女儿苏剑则继承了他的剑术,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。